杭州市桃源小学推动课堂教学深度变革,卷入式教研赋能青年教师成长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19:20:10 来源:晨报之声 浏览量:20996次

2025年10月30日下午,杭州市拱墅区小学数学“结构化教学”专题培训在桃源小学报告厅圆满举行。

在《认识厘米》的课堂上,杭州市桃源小学齐志鹏老师精准还原了教材的核心逻辑。他并未急于出示尺子,而是带领201班的学生们回到度量概念的起源——用“一拃”测量课桌。当孩子们发现因手的大小不同,测量结果“各不相同”时,深刻的“认知冲突”自然产生。

“怎样才能让结果一样呢?”齐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对“统一标准”的迫切需求。紧接着,他引导学生观察直尺,认识“厘米”,并用手指比划、寻找身边长约1厘米的物体(如指甲盖、笔尖),将抽象的“1厘米”转化为可触摸的具象感知。在测量环节,他通过对比起点是否对准“0刻度”、物体是否贴紧直尺等正误案例,让学生们在辨析中牢固掌握了测量的本质。

整堂课,学生经历了“产生需求-建立表象-掌握方法-应用巩固”的完整认知过程,而这恰恰对应了学校在“量感素养”教学实践中强调的“认-量-找”三阶段教学路径。一位观摩教师感叹:“这堂课对度量本质和量感培养的把握非常到位,完全看不出是只有一年教龄的老师执教的。”

在随后进行的观点分享环节,杭州市桃源小学陈影杰老师带来了题为《锚定量之本质,助推量感进阶》的精彩报告。她的发言,正是对前面课堂实践的理论升华与路径阐释。

陈老师紧扣“量感”这一核心素养,提出教学应“寻标溯源”,从“以身为度”的古代测量方式讲起,让学生在解决“用‘拃’测量课桌结果不同”的真实冲突中,自发感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。她进一步阐述了“联材明线”的教学设计,强调要将“认识厘米”的过程分解为“认-量-找”三个递进阶段:首先正本清源,建立统一标准;其次在直尺和生活中量知一厘米,形成清晰的单位表象;最终通过“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”的累加逻辑,让学生掌找到度量的本质。

陈老师的报告逻辑严密,既有理论高度,又有鲜活的课堂实例作为支撑,清晰地展示了桃源小学数学教研组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,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路径,转化为学生在课堂上可感知、可操作、可理解的学习活动,实现了从“教知识”到“育素养”的课堂转型。

在这场面向全区二年级数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上,一个细节引人注目:执教课堂研讨课《认识厘米》的齐志鹏老师,教龄仅一年;进行观点报告《锚定量之本质,助推量感进阶》的陈影杰老师,教龄也刚满三年。

为何让两位教龄如此之短的“新兵”担此重任?拱墅区数学教研员潘大琴在活动小结中揭晓了答案:“这正是桃源小学这所新学校,基于校情,通过‘全员卷入’的教研新样态,实现教师队伍整体、快速、高质量成长的生动缩影。”

两位教师的快速成长,并非偶然。桃源小学构建的“同心源”教研共同体,形成了强大的“卷入效应”。

桃源小学秉持“一人磨课,全员赋能”的教研核心理念,在教研员的专业引领、校长室的全程跟踪以及教导处的统筹协调下,形成了立体化、协同式的管理机制。学校构建了“三维度课例研究模型”,涵盖单学科、跨学科和多学科课例研究团队,通过“课例开发—教学实践—反思改进”的闭环卷入式研究,逐步形成了“实践—反思—共享—创新”的专业发展路径,有效促进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和学校教研文化的生成,实现了“个体课例研磨、群体专业共进”。在研究过程中,课堂观察云平台记录的每一个数据,都成为团队研讨、优化的实证依据,让青年教师的每一步成长都踏石有痕。

本次培训,不仅是一场关于“结构化教学”与“量感培养”的专业研讨,更深刻地诠释了一条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径:在得当的机制下,他们能实现从“站稳讲台”到“变革课堂”的关键跨越。

桃源小学通过“同心源”的“卷入式”教研,正让每一位教师,无论教龄长短,都成为教学改革的参与者、贡献者和受益者,共同绘制着一所新学校高质量崛起的新图景。

本文内容转载自:晨报之声,原标题《杭州市桃源小学推动课堂教学深度变革,卷入式教研赋能青年教师成长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收藏 打印 点赞

热图点击